这篇文章是今天偶尔看到的,榕城老茶人07年所写的,中肯平实,是我喜欢的风格,特做个转载小抄。


从争执中反映出对乌龙茶认识的误区(转自榕城老茶人)


    首先想谈乌龙茶的纯与不纯问题。


    据我有限的学识所知,国际上对商品茶的评价不用这个“纯”字。因为商品茶必须定出级别,这个级别必须保持统一与延续,所以对商品茶进行拼配是无可厚非的一个产业的生产程序。外国生产的红茶也进行拼配,比如我国每年出口的大批红茶就被拼入了外国的一些品牌茶中。

    在二十年前我开始由喝花茶转为乌龙茶时,买的多是我省几大茶叶公司生产的盒装茶,这些茶盒上多标注了拼配茶的字样。大家不妨心平气静地想一想,乌龙茶生产历来多为手工生产,而且粗制多在茶农家中进行,那小型的简单的生产工具,一个批次能出几斤茶?而且自古以来乌龙茶的生产跳不出一个怪圈,就是每一批都不一样。因此为了有一定量的茶,拼配是自然合理的一个生产过程。一味要求单纯的不拼配的茶我认为是一种不值得提倡的想法,而且拼配的茶往往有更出色的表现,一味地要从叶底上究个高低其实是苛求了。

    我以为在对茶叶的学习与研究上,还是要分一分专业人员与一般茶客的,一些比对方法是茶叶科学工作者与生产者们所使用的专业技艺与工具,他们是经多年的专业训练才形成这些鉴别能力的,不是我们一朝一夕,道听途说就能掌握的,迷迷糊糊地强作项,是太难为了自己。在国际农业界,茶学是一门专业科学,我们爱茶人所掌握的只是一些科普知识而已,喜欢它多学习,而且学无止境,为何会象一些专家似的固执呢?

    当然形成认识误区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市场的混乱。如今在不少地方,茶店多过米店,竞争在所难免,为了表示自己有好茶,茶商总会找到一些好茶做为招脾。他们宣传自己也很正常,但问题在于茶商中除了科班出身的能用比较准确的用语介绍茶叶,应该说包括茶区出生的人也未必能说得让一般人听的明白,他们有实践经验但却乏科学的认识与表述。


    我曾经问过几位茶商,请他们将所谓的新枞味与老枞味说明白,但他们就是说不明白。其实在教科书上这是无法定义的,如何让我们搞明白,最后还不是大家打个哈哈也就算了。这说明有时茶商的介绍也只能听听而己,关键是喝茶的人找到对白己口味的茶。

    经常有人要我说什么茶最好,这个问题其实无解,我怎么说的清。

    前几个月有一位泉州来的朋友带了几泡很好的观音来我的茶室中品饮,同样的茶、同样的水,我泡的茶汤就不如他泡出的好喝,因为他的泡茶技艺掌握的比我好,虽然我泡茶的方法不太讲究而且粗放些,但与朋友同事们到酒楼吃饭时我宁可自己动手泡茶也不要服务生代劳,因为还是我泡的好。所以买茶时在店里喝的与在家里喝的不一样也显平常。

    这几年宣传精品茶,评茶王,搞拍买,搞的人心乱乱的,有钱的到处去找这些好茶,但别忘了这些茶也就那么几斤、十来斤,又要留着卖高价,能到普通茶客手中?说这些茶也纯也不纯,其中有完全原锅的也有拼出来的,一位茶王得主就告诉我他拼得一手好茶。而且茶区历来就有将香韵味相近的茶拼配的做法,一些朋友是因为不了解情况,才会大惊小怪。不少人说小红袍比大红袍好喝,因为小红袍中包括了数种茶叶各取其长,而大红袍只是北斗二号一种而己,或眼下泛滥的大红袍只有生产者才知是怎么回事。

    再说说一泡茶值不值某个价位。这个问题我认为在乌龙茶生产没有产业化与市场混乱的现在是很难说的清。标准价要有标准的等级,标准的等级还要市场上能够强制执行,现在乌龙茶品质差异这么大,这价能合理吗?只能卖者讲良心,买者自小心罢了。


    就高价茶来说,在闽南市场中极少数三千元以下的是有其合理存在的因素,因为物以稀为贵,而非茶本身有这个价值,而三千元之上的在比对中并没有更好之处,应认为是炒作出来的。三百元在福州是买不到好茶的,当然与茶商熟悉,他愿意让利另当别论,这个价位想有好茶应至熟悉的茶农家去分一些,他也不会多卖,因为这茶还是要进市场的。


   


11/09/2010 21:36 分类: 评论(0) 阅读()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