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得清茶几度香》

 

                           —— 小引

    这本书的缘起,是我和陈伯伯结的茶缘。
 
    我一向偏好与老人做朋友,真  的是“老”友。已然是年逾古稀的老者,却素雅清淡,气度从容。把盏品茗,围几清谈,每每觉得自己就像走进了一部人生大书里,纵横古今,博大深厚,美不胜收。又常常能感觉到岁月在其身上留下的那种宽容、淡定,睿智和豁达。声调永远不高亢,语气态度永远平和,每一句话都像涓涓溪流一样在你的心底里轻轻流淌过。古人说的“如坐春风”,竟是有的。
 
    在陈伯伯的悉心传授下,我慢慢地开始学会品茶、习茶。可是到今天,即便是喜欢绿茶的清隽淡远,乌龙的沉敛幽思,也难说一个“懂”字。因为,茶的文化实在是太深了。同是一杯茶,文人看到的是风月,哲人看到的是人生;得意人品味的是酣畅淋漓,失意人回味的是沧桑苦涩;痴人看怨,佛家看空。就好像一本《红楼梦》,道家看到的是“梦”,儒家看到的是“淫”,才子佳人看到的又是“情”字。所以林清玄曾经写过一句“平常茶,非常道”,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于是,我觉得,茶,不过是个体己的物是。喜欢什么样的茶,得享什么样的清欢,完全是存乎己心。现如今,谁又能够做到山堂静坐,竹里煎茶,听松涛入耳,揽明月入怀。不过是默默憧憬一份“小阁烹茶,围炉填诗”的意境,与红尘暂别片刻独自品饮一缕茶香罢了。
 
    茶是源起于寺庙的。古时诗人、词人爱与和尚相和,总爱以茶为题,引茶入画,提及一个“物我相忘”、“茶禅合一”。而我觉得“茶”、“禅”相通之处,还在于一个“顿悟”。禅宗里的顿悟不用说了,讲求的是明心见性。喝茶里面的顿悟,我有一次经历。我老早就知道苏东坡有一句“从来佳茗似佳人”,开始觉得不过是和“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一样描述其茶姿的赏茶佳句。直到有一次,陈伯伯让我品饮一款乌龙茶铁观音,举杯近唇,未入口,那种若有若无、若即若离的香气让我一下子有些恍惚,好像一佳人青衣窄袖侍立于茶炉之前,须臾间,又衣袂飘飘,隐于蒹葭白露之间了。那种缭绕的虚无飘渺之感让我品出了乌龙的“幽”和“韵”,一下子再看这“似佳人”三个字就有了顿悟的感觉。想这三个字虽然平淡简白,但却蕴含了多少风情啊。这就好比说佳人美,人常说“如新月清晕”,如“花树堆雪”,那自然是美的。可是又怎么能够抵得上一挽手,一投足,一举杯,一浅笑的风情呢?怪不得宝玉会为林妹妹起一个字唤作“颦颦”了,想那林妹妹骨子里的风流,一颦一笑的风致,正如茶的个中滋味,其实是浑然天成的韵味,“口不能言,心自省之”啊。
 
    把佳茗比作佳人,可见茶之甘醇与文之幽趣二者有许多共通之处。杯水盈盈,方寸之间,更是蕴含了许多深刻的做人道理。陈伯伯曾经对我说:他不爱佳人,但爱佳茗;平生志向亦不广大,只是既然做了(茶)这一行,就爱上这行,更愿竭毕生精力,宣传这(茶)文化。四十年来,他就写了几篇文章,如今托付我集结出版。
 
    这本小书,是陈伯伯近四十年来的主要文章和讲话稿的结集。由陈伯伯提供手稿,我和师琼整理、编辑而成。几十篇文章,也只能算作是“沧海一粟、汇成一集”, 其电子版则刊登连载于我的木子茶业官方网站(www.mymuzi.com),方便茶人、茶友“玩读共赏”。
 
    陈伯伯为人清淡,我们亦别无奢求。只是希望陈伯伯和我们自己所付出的虚心和努力,能够得到尊重。而今能够抖落尘埃,品饮清茶一盏,也要在此感谢陈伯伯执导我领会茶之真趣。另也要感谢陈溶年老先生为我篆刻了“木子茶语”这两方小印。老人家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已经85岁高龄了,但是得悉我的请求后,欣然应允,不几日便把这两方印寄了过来,甚为感动。
     
 
(这支曲名《茶茗》 选自专辑《Zen BreakfastZen在英文里是“禅”的意思) 
                          

木子茶语第8期——《茶回文回味如茶》

木子茶语第7期——《趣谈民族茶风情》

木子茶语第6期——《品茶评说紫砂壶》

木子茶语第5期——《品得清茶几度香》

木子茶语第4期——《漫话泡茶择水》

木子茶语第3期——《品茶论道》

木子茶语第2期——《茶与佛教之缘》
 

 

 


17/09/2009 09:52 分类: 评论(0) 阅读()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